澳门正版资料大全

  • 澳门正版资料大全|澳门三肖三码准100%|2023香港港六开奖结果

    生命在于运动,自强不息
  • 澳门正版资料大全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 澳门正版资料大全 > 身体健康 >

    那些被地震威胁的历史遗迹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05

      土耳其东南部所处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叙利亚北部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都是人类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一直扮演着东西方交通要道、亚欧大陆十字路口的角色。历史上,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等先后统治过这块大地,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2月6日发生的7.8级地震带来的不仅是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而且对历史遗迹造成破坏。震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文表达了对该地区丰富历史遗迹状况的深切担忧。如何修复和重建这些历史遗迹,将是震后土、叙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

      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有一块新月形的沃土,阿勒颇就坐落在这里。大地震发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声明中表示,该组织特别关注叙利亚阿勒颇古城的受损情况,将尽快开启调查工作。早在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阿勒颇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重镇,早在4000多年以前,阿勒颇就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繁荣的城市建立起来。阿勒颇处于古丝绸之路的最西端,来自东地中海、小亚细亚、埃及、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的商队都会途经于此。

      也正因为如此,围绕地中海建立的帝国为了占据贸易的主导地位,都会对这一地区展开争夺。曾有超过45个帝国和地方政权踏足于阿勒颇,包括阿卡德帝国、赫梯帝国、古希腊、古罗马、阿拉伯王国、马穆鲁克政权等等。

      阿勒颇作为贸易重镇的繁盛一直持续到一百多年前。1930年,英国悬疑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正是在这里写下了她最脍炙人口的小说《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古丝绸之路衰落后,1516年,阿勒颇被奥斯曼王朝征服。在此后的300余年时间里,阿勒颇一直是奥斯曼帝国和法国、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中心。直到19世纪中叶,苏伊士运河开凿后,阿勒颇的贸易功能才开始渐渐衰落。

      两千年的繁盛使阿勒颇古城记录下了各种文明的痕迹。在城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寺、学校、宫殿、沙漠旅店及浴室。其中,阿勒颇倭马亚寺是阿勒颇历史的见证。

      倭马亚寺的所在地在希腊化时代是作为城市的经济、行政、社交、文化中心的露天广场,在基督教时代是圣海伦娜主教座堂的花园。公元715年,人们在大教堂的遗迹上建起了寺。目前留下的建筑兴建于11至14世纪之间。寺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大理石庭院,有亭台楼阁、喷泉、石拱门廊和大门。礼拜大厅由三条巨大的过道组成,并由一系列柱廊隔开。倭马亚清线世纪开始,它整整俯瞰了阿勒颇这座城市一千年。

      除了建筑,阿勒颇还留有大量拜占庭建筑遗址,比如西米恩大教堂。传说,叙利亚的基督教苦行僧西米恩曾在教堂里的一根高达18米的柱子上修行,在长达30年的漫长岁月里,西米恩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布道,直至去世。现如今18米高的柱子已经损毁,留下了一座八边形大教堂的遗址。

      阿勒颇古城现存的基本布局和历史建筑大多始建于12世纪的阿尤布王朝。这是一个由库尔德人建立的王国,在抵抗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古城内的区域,面积大约3.5平方公里,居住着约12万人口。城市布局极为紧凑,灰白色的矮石房错落有致。

      位于古城中心山丘之上的阿勒颇城堡是全城最恢弘的建筑物,也是全世界最古老、最大的城堡之一。它占地1.23多万平方米,高38米,四周环绕着深20米、宽30米的壕沟,从沟底到城墙顶端有65米高,而且壕沟至城墙底部为倾斜48度的光滑石面,险要坚固,易守难攻。

      在战乱和地震发生之前,游客们可以穿过方形塔楼和吊桥,到达城堡入口,入口处有三道大铁门。第一道门雕有两条盘绕的巨蛇,称作“蛇门”。第二道门雕有两只盘坐的狮子。第三道门雕有表情一哭一笑的两只狮子,称作“哭狮门”和“笑狮门”。三道门之间有大约20米长的通道,顶端布满监视孔。倘若有敌来犯,大门一关,通道里的敌人就成了瓮中之鳖,守军可以从监视孔往外射箭。

      城堡原本是古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的神庙,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起,神庙便被改建成坚固的卫城和军事要塞,千百年来不断加固、扩建,因而保留着各个历史时期遗留的施工痕迹和大量文物。公元13世纪的皇宫大厅镶嵌着白色的大理石,是阿拉伯艺术的杰作。皇宫内建于公元15~16世纪的金銮殿则有结构繁复、装饰优美的顶梁,绚丽的彩绘玻璃,奢侈的宫廷水晶灯,是那个时代叙利亚手工艺人的杰作。此外,卫城内还有东罗马帝国时代的带有地牢的监狱、土耳其统治时期的兵营、1000多年前的大蓄水库、火药库、粮仓,以及12世纪的大寺遗址。

      此次大地震之前,阿勒颇古城已经处在危机之中。2011年,叙利亚内战打响。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勒颇古城列入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根据该组织的调查,2013至2017年间,阿勒颇有超过10%的古建筑被完全摧毁,而且接受评估的建筑物中,有一半以上的建筑损毁程度达到了中度甚至重度。

      倭马亚寺恢弘的宣礼塔被炮火摧毁。战火还烧掉了阿勒颇老市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1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市场,也是最大的拱顶集市,拥有全长13公里的狭长小巷,以纺织品、玻璃制品、金银首饰、月桂香皂著称,较完整地保留了15、16世纪的原貌。消失的不仅有古建筑,还有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的纽带。一千年来,一代又一代阿勒颇人在倭马亚寺做礼拜、社交。曾有阿勒颇居民对媒体谈到阿勒颇市场时哭诉:“它不只是一个市场,也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2017年以后,叙利亚政府和国际社会一直试图对受损的阿勒颇古城进行修复。倭马亚寺宣礼塔的修复一直未能启动,现在,地震让人们的等待变得更为漫长。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总局的声明称,目前已知的情况是,地震后,阿勒颇城堡内部分奥斯曼磨坊倒塌、东北部城墙局部破损倒塌、城堡入口受损,城堡内的阿尤布寺尖塔的部分圆顶脱落、马穆鲁克塔的入口损坏。

      加济安泰普位于两河流域,是土耳其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连接安纳托利亚东南部与西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中心点。历史上,加济安泰普就是安纳托利亚高原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居住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多年,跻身世界最古老城市之列。

      长久以来,位于市中心山丘上的加济安泰普古堡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标志。这是一座宏伟的椭圆形古堡,1200米长的城墙上伫立着12座石砖堆砌而成的堡垒(最初有36座)。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赫梯帝国(Hittie Empire)时期。这个公元前19世纪出现的奴隶制国家曾经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交手,在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和使用铁器。古堡所在的山丘曾是它的一处前线观察哨所。

      加济安泰普位于重要的贸易线路上,又被富饶的土地所环绕。赫梯帝国衰落后,它不断被历史上的各大帝国并入版图,规模也不断扩张。公元2、3世纪,罗马人首先在山丘上修建了大规模的堡垒。6世纪,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大帝(Iustinianus I)修建了12座堡垒、护城河与巷道。12、13世纪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Seljuk)帝国对城堡再次扩建,形成了此次地震前的规模。

      1516年,奥斯曼帝国吞并加济安泰普。这座城市成为帝国的贸易重镇。17世纪的土耳其旅行家爱维亚·瑟勒比(Evliya Çelebi)曾记录说,这里有3900个商铺和2个大市场。

      城堡不再承担国防功能,它变成了行政中心、武器库和警察局。堡垒和主墙被抬高,南立面的6座堡垒增加了华丽的带状装饰。人们还在城堡里修建了寺等民用设施。古堡的地下存在水源。考古发掘出的一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浴室,还保留着洗浴间、蒸汽间和烟囱。

      地震发生前,游客可以花大约1美元买一张门票,进入加济安泰普古堡。古堡的石质结构经过了修复和加固。通向古堡的道路两边排列着各种雕像,经过吊桥,人们将走进古堡蜿蜒曲折的廊下通道。今天,古堡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加济安泰普国防和英雄主义全景博物馆,馆内定期播放关于加济安泰普在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抵御法国军队的纪录片,还设置了枪炮声做背景音,以使探访者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身临其境。

      1918年,奥斯曼帝国与英国签订《穆兹罗斯停战协定》,意图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的战争,而根据英、法、俄三国在1916年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法国快速在黑海登陆,并向土耳其的库库罗瓦地区(包括叙利亚及南安纳托利亚)进军,企图控制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煤矿。

      加济安泰普当时还被称作安泰普。人们响应了后来成为土耳其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ürk)将军的号召,拒绝向法军投降。自1919年法军占领安泰普至1921年土法签订《安卡拉条约》法军撤兵,安泰普在双方手中多次易主,两军都对这座城市进行过长期的围困。1921年2月8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决定将“Gazi”(土耳其语,意为“斗士”)一词冠在“Antep”之前,以纪念加济安泰普在土耳其独立战争中的贡献。

      加济安泰普古堡的东侧、南侧和东南侧的部分堡体在地震中坍塌,散落的墙壁碎片滑落到古堡下方的道路上。城堡旁边的围墙坍塌,城堡的许多部位出现较大裂缝,环绕城堡的金属围栏也严重受损。

      迪亚巴克尔(Diyarbakir)坐落于底格里斯河畔,是土耳其东南部第二大城市。千百年来,高12米、厚5米,有80多个堡垒、哨塔和4个城门的城墙顺着底格里斯河,仿佛守护着圣物一样围绕着迪亚巴克尔老城。

      5.8公里的长度使迪亚巴克尔城墙成为了除长城外,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整的防御城墙建筑。由于城墙和城市内部的建筑大量使用坚固的黑色玄武岩,它曾被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称为“黑色阿米德”(Kara Amid)或者“黑堡”(Kara Kale)。

      从希腊化时代开始,在罗马帝国、萨珊帝国、拜占庭帝国、黄金时代和奥斯曼帝国期间,这座防御性工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存的城墙是在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时期重新修复并加固而成。城墙上留有6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铭文。

      城墙护卫的老城最著名的历史遗迹是迪亚巴克尔大寺,它是安纳托利亚地区最古老的寺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圣地之一。639年,占领迪亚巴克尔后,在原来教堂的基础上改造成了这座寺。如今,人们还能在它的部分角落看到古希腊和拜占庭时期的雕刻花纹。寺设有独立的哈纳菲派和沙菲派区域,以及两个独立的宗教学校。

      迪亚巴克尔老城的另一个闪光点是建于1519年的圣吉拉戈斯亚美尼亚教堂(St. Giragos Armenian Church),该教堂是中东地区最大的亚美尼亚教堂,可以容纳大约3000名信徒。教堂内部总共有 20 个拱门,由 16 根柱体支撑。

      沿着迪亚巴克尔宏伟的城墙,蜿蜒在城市和河流之间的赫夫赛尔花园并不是普通的公园,它的历史长达8000多年,被分为5个梯田,自古以来就是为居民提供水源和食物的庇护所。据17世纪的史料记载,赫夫赛尔花园两侧布满了果园、葡萄园、玫瑰园和罗勒园。19世纪到过迪亚巴克尔的旅行者记录,他们在此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特别是当地的甜瓜、西瓜、葡萄和杏子品质极佳。

      赫夫赛尔花园与城市融为一体,杨树与果树将不同的菜园隔开;城市废水被用来提供肥力,并驱动水轮;桑树种植支持着城市丝绸业的发展;花园中的杨树、柳树被用作木材,运往他处。如今,花园仍充分发挥着作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花园用于种植杨树,其余的用于种植各种农产品。

      如今,库尔德人是这座城市的主要居民。库尔德武装和土耳其政府之间的冲突影响着城市的安定,也对其中的古迹造成严重威胁。2015年,在库尔德武装与土耳其政府的交火中,老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包括圣吉拉戈斯亚美尼亚教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消息,此次地震后,迪亚巴克尔要塞的部分建筑物倒塌,但具体情况仍有待调查。

      哥贝克力石阵坐落于土耳其东南部托罗斯山脉。它的西边是幼发拉底河,东边则是底格里斯河。哥贝克力石阵作为一个观光景点,2019年才对游客开放。根据土耳其政府的统计,即便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也有总计约130万人次的游客到访哥贝克力石阵。

      哥贝克力石阵被称为“历史的零点”。研究者认为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万年甚至更早之前,由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猎人和采集者建成。它比埃及金字塔早7100年,比英国巨石阵早6600年,比马耳他神庙早6100年。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于定居社会开始年代的认知,使得研究者不得不重新考虑人类社会的历史沿革。

      在身份得以确认前,哥贝克力石阵的考古历经了一段波折。1983年,一个农夫在田地里捡到一块雕刻过的石头,并把它送到了当地博物馆。芝加哥大学的考古人员曾于20世纪60年代对这个地区做过考古调查,他们认为石阵中的T形巨石只是墓碑,这个山丘不过是一个中世纪的公墓。因此,农民的发现起初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

      1993年,这块石头引起了德国考古学家克劳斯·施密特(Klaus Schmidt)的注意。他认为,出土石头的15米高红土小山丘并非天然形成。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和准备,2007年,对哥贝克力石阵的考古发掘才正式开始,施密特最终认定,哥贝克力石阵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前陶时期最古老的遗址之一。

      研究者共发现超过20个石圈建筑,其中有9个已被发掘。哥贝克力石阵的石圈建筑由多个巨型一体的T形板状石柱、石墙及“石椅”围筑而成;一个石圈的外圈T形石柱最多可达12个;外圈T形石柱宽面垂直于墙体,相邻两个T形石柱通过石墙衔接;石圈中央平行竖立两个比周围石柱更大的T形石柱。T形石柱最高可达5.5米,最大的T形石柱重量可达12吨。石柱上雕刻了各类动物图案和符号。有研究者认为石阵并非居住场所,而是一种举办祭祀仪式的宗教场所。研究者还发现,年代越新的石圈建筑,其制作工艺越粗糙,他们猜测这可能与居民信仰的转变有关。

      不论石阵的用途究竟是什么,研究者认为正是这一建筑背后的修建目的促使人们在此聚集,形成聚居点,并发展出了农耕和畜牧的生产方式。

      哥贝克力石阵距离此次地震震中86英里。幸运的是,在这里进行发掘保护工作的项目小组确认,哥贝克力石阵在地震中幸免于难。

      1881年,一位德国工程师在奥斯曼帝国东部研究交通路线时,无意间在内姆鲁特山上发现了一堆散落一地的雕刻神像,神像的身体和头早已分离,呈现出一幅诡异怪诞的画面。

      这些神像在海拔2134米的山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平台的神像共有5座,高7米,分别属于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另外一座人像则是这座陵墓的主人,高八九米。由于日晒雨淋,人像的下巴部分已经缺失。狮子和鹰的石雕各两座护卫在两侧。西侧平台,浮雕、石块和头像杂乱分布着。

      随着后续更多考古成果的出土和对铭文的研究,人们发现,这座陵墓的主人是科马基尼王国的国王安条克一世。科马基尼王国是一个与罗马帝国同时期的希腊化王国,同时继承了波斯、希腊文化。

      1987年,内姆鲁特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安条克一世不但留下了希腊化时代最具野心的建筑遗产,也在内姆鲁特山留下了许多铭文记录,成为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依据。

      陵墓中留下的铭文称,安条克一世父亲的祖先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而他的母亲则是希腊托勒密王朝公主。特殊的身世使得安条克一世的文化归属和宗教信仰呈现了两种文化融合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他陵墓前的神像有着希腊神祇的长相,却身着波斯服饰。

      安条克一世一生致力于追求不朽而将自己神化,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希腊语铭文解释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一段写道:他的陵墓要竖立在高而神圣之地,要远离凡人而应接近众天神,且与天神并列。这也是他将陵墓修建于内姆鲁特山的原因。在安条克一世作为国王之时,以希腊式膜拜仪式为自己创立了王室膜拜礼仪,并规定这一仪式将作为他死后的礼拜。安条克一世的墓穴以宗教庆典活动的格局建造,这是他生前规定的庆典活动的延伸。在科马基尼王国,每月8日会举办庆典庆祝他的生日、每月16日则庆祝他的加冕。

      在内姆鲁特山遗址下方的墓碑上有一段古希腊语铭文:当他那获得众神庇佑的灵魂归向天上宙斯·奥罗马斯德斯(Zeus Oromasdes,注:宙斯是希腊神话中地位最高的天神;奥罗马斯德斯则是波斯创造宇宙的唯一真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别称)神座的时候,他直到年迈都依然健朗的身躯将在此安息。研究者认为这段话是安条克一世的遗嘱。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欧洲文化遗产论坛(European heritage tribune);土耳其安纳多卢通讯社;《奥斯曼帝国六百年》,[英]帕特里克·贝尔福;《“这次,欧洲病夫真的死了”—— 奥斯曼帝国被瓜分后新生》,《国家人文历史》第112期〕

    Top